(專欄稿回顧)「維基百科」- 百科全書的危機?還是轉機?

「寫在前面」
這是 2007 年 10 月份的 「PcShopper 摩言摩語」的專欄稿,想說把它一起收錄進來好了~


「維基百科」- 百科全書的危機?還是轉機?
Wikipedia.org,中文稱為「維基百科」這個網站對於許多網路族的朋友來說,應該都不會太陌生。相信許多人都喜歡從維基百科上搜尋資料,拿來作為參考資料,甚至拿來當作資料來源證明。然而,這個資料來源可靠嘛?可信嘛?這個問題打從維基百科成立以來一直就是許多學者專家辯論的題材。

wikiscreen
wikipedia.com
2001年 1月 15日,「維基百科」正式成立,而「維基百科」的前身為「NUPEDAI.com」。「維基百科」的是一個 Wiki 計畫。Wiki 的解釋:「一種允許一群用戶通過簡單的標記語言來創建和連接一組網頁的社會計算系統」。講白話一點,就是人人都有權利對維基百科上的資料做出新增,刪除,修改的動作,當然,總不能放著這個網站成為「無政府狀態」吧!?所以「維基百科」的幕後,則有一群資深的義工會員,還有「維基」本身的網管人員來做維護,避免有些人惡意破壞網站上的資料。「維基百科」更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包含人類所有知識領域的百科全書」。

這樣的概念,乍聽之下,好像非常的烏托邦。想想看,過去,一套百科全書隨便賣都是好幾萬,高檔一點的還給你賣到十幾萬。而那麼昂貴的百科全書,說真的使用起來也挺不方便的,光是想到要找資料的時候,就得從目錄查起,然後查頁數,實在挺不方便的。現在有那麼一套免費,而且還是「線上」百科全書讓你查資料,光一個方便性就令人比較會想要使用它了,更何況他還是「免費」的耶!想想看,許多人家裡放了那麼一套「大英百科全書」,真正會去用到的機會又有多少?筆者家就有一套啊!問題是,如果你問我上一次翻閱它的時候是什麼時候?我可能會回答你,「恩。。。好問題,那套百科全書我收到那裡去了?」。是的,別偷笑,我跟你打賭,絕對很多人買了拿來當裝飾品用而已!

成立至今六年的「維基百科」已經人的速度成長,截至 2007 年 9月為止,維基百科上的資料包含了 252 種語言的文件,超過 860萬筆目錄。這是多麼驚人的資料量啊!


然而,維基百科這種人人都可以編輯的特性,使得這些資料的可信度,正確性卻受到了學術界的強烈質疑。我們這麼假想一下好了,如果今天在維基上有一篇文章介紹「永」這個中文的意思,來由,用法等等。而編輯的人可能是隔壁念高中的小明,你覺得小明寫出來的資訊可信度有多少?相較之下,如果今天編輯的人是某國立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你會比較相信誰提供的資訊呢?這是維基百科被學者質疑的部份,因為編輯的人是誰?他的學術背景是什麼?他對這個題目的專業性又有多高?這都可能會影響到資訊的可信度問題。雖然擁有資深義工跟網管人員的維護,但是,他們也不見得都是該題目的專家,同時,他們也不可能隨時隨地監視著鎖有的資料對錯。nature 雜誌 (Vol 438|Decemeber 2005, Nature),曾經在 2005 年 12 月發表了一篇針對維基百科做的一個特別報導。當中提到,Nature 雜誌,同時在維基百科與大英百科將相同題目的資料取出來,然後交給一群鑑定人員來檢驗資料的正確性。而這些鑑定人員完全不知道那篇文章的內容來自那一本百科全書。結果相當有趣,總共 50 份的測試文件當中,收回了 42件。而這當中,兩個百科全書各自有八篇嚴重的概念解釋錯誤。而在其他錯誤部份,如誤導,部份解譯錯誤等等的資訊,維基百科有 162個錯誤,大英百科全書有 123 個錯誤。這個結果真的非常令人出乎意料,當然也惹腦了大英百科全書。隔年三月 (2006 三月)大英百科全書發表了一篇針對 Nature 雜誌的這篇報導發出了反擊,宣稱 Nature 雜誌的這個實驗有重大瑕疵,而且有嚴重誤導的行為。或許,大英百科提出的質疑比較正確,也或許大英百科這麼做是一種維護商譽的行為。不過,我們不可否認的不論是那一種百科全書,其當中的資訊正確性都是有出錯的可能性的,所以呢,不太相信任何一種資料來源,多查詢,多研究,這才是球知識的態度。

除了資料正確性的問題以外,維基百科上也隱藏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問題。由於維基百科是一個開放式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有資格在維基百科上新增資料。然而,這也變成了維基百科的一個重大致命傷。有一種人,英文稱為「Slogger」; 這種人會在維基百科上製造假資料或垃圾廣告資料,然後連結回一個垃圾網站,或者其他網站,來增加該網站的流量來達到廣告效果。不過這些都還算是小狀況,真正讓整個維基百科可靠性大受打擊的末過於 2007 年 8月由美國知名駭客 – Virgil Griffith 發表的 WikiScanner 了。 WikiScanner(http://wikiscanner.virgil.gr/) 可以搜尋出任何一筆在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修改紀錄,包括這個 IP 從那來,在什麼時候修改了某筆資料等等。這樣的工具一出現,完全造成了許多的震撼。比如說,美國總統喬治布希的中間字應該是 Walker,而某個美國電台 BBC 的員工,偷偷跑上 Wikipeida 將這個名字修改成 “Wanker”(英國英文俚語,一種 18禁的鄙視用詞);還有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跟雷根總統的個人資料,也顯示出有美國 CIA 人員進去修改資料的紀錄。還有人發現一些大企業上去偷偷修改對公司不利的言論比如說,美國的 DOW Chemical 就有修改關於該公司介紹當中一些對於公司不太有利的言論。在維基百科上也發生過兩方不同論點的學者針對某個題材,相互將對方修改的部份修改掉而直接在維基百科的平台上打起了「資料互改」大戰。這不禁讓人開始擔心起這樣公共的平台,原始的概念固然很好,但是,使用者的私人行為或者被有心人士惡例濫用都會造成公共平台的可靠性受到嚴重的衝擊。雖然這些事情最後都有處理,也將資料修正回來,但是,亡羊補牢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許多對於維基百科抱持樂觀態度的學者,也提出了一些增進維基百科的提案,比如說,招集更多的學者加入維基百科的編輯與資料校正的工作,更加嚴格謹慎的文件編輯流程等等。而 WikiScanner 得出現,更讓在維基百科上修改資料的人更加的謹慎小心。

維基百科如今第六年,一轉眼第七年就在門前了。而維基百科對於傳統百科全書的衝擊,不僅衝擊著我們對資訊來源的刻板認知,同時,也將資訊來源的可靠性,正確性等等問題再一次的突顯出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對於資訊的求知慾望從古到今未成削減過,甚至更加的強烈。維基百科是第一個「一個包含人類所有知識領域的百科全書」,卻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生在這個資訊時代當中,我們到底是幸福?又或者是一種危機?身為一個現代的資訊公民,我們不僅必須學會搜尋資料,還必須懂得怎麼去過濾,怎麼去蕪存菁得到真正可靠,可用,可信的資訊。同時,我們還得記住,凡走過必留痕跡,而更加謹慎小心的使用著資訊網路。而這到底是禍?還是福?就留給讀者們慢慢的思考了~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1 thought on “(專欄稿回顧)「維基百科」- 百科全書的危機?還是轉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