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i n’est pas une pipe; 這不是根水管

透過 twitter 的朋友,看到了這張圖。


圖原出處:http://www.threadless.com/print/1312/This_Is_Not_A_Pipe_Print

圖片當中的那行法文:「ceci n’est pas une pipe」 中文翻譯應該是:「這不是根水管」。
如果單純的就這張圖片來說,恩,馬力歐裡面的水管,真的不是水管啊!那可是「吃人的水管啊!」

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張圖的背後,有著更深遠有趣的解讀~

其實,那張「馬力歐水管圖」有個非常深遠的「原作」:


Rene Magritte 的作品, “The Treachery of Images” 1929

法國哲學家,Michel Foucault 在 1973 年他的著作 – This is not a pipe 當中解讀了這張圖。

首先,ceci n’est pas une pipe 中文在這裡可以解譯成「這不是煙斗」。
這時候一定有人會覺得奇怪,圖片上那個圖樣真的是一個煙斗啊,為什麼文字要寫「這不是煙斗」呢?

事實上,圖片本身只是一個「代表符號」。圖片當中的那個影像,只是讓我們聯想到「煙斗」,但是那並不是真正的煙斗。所以圖片當中的那個影像只是一個「煙斗」的影像,但並不是真正的「煙斗」本身。而那一行文字所陳述的事實卻是真實的成立著。如果要更深層的討論下去,就得牽扯到 Signifier(代表物) 與 Signified(被代表的)。

在這張圖當中,
「煙斗」的圖像是一個「能指(signifer)」,表徵著「煙斗」這個物品,但是本身不是真正的煙斗。
「ceci n’est pas une pipe」這一行文字卻是一個完整的 所指(signified)。因為他表徵著「這不是煙斗」這個意思。

Signifier 與 Signified 這個概念是由 Ferdinand de Saussure 提出來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看看。阿西摩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雖然 Saussure 的概念,後來被很多人推翻掉了,不過,這個現代語言學之父所提出來的這個概念,對於現代的一些語言與溝通的學樹上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其實,Signifier 與 Signified 例子到處都是。

比如說,看到一個符號

我們會聯想到 Nike 這個品牌。而這個符號,就是 Nike 的能指,

看到這個符號:

我們知道要停止。

我們的生活周遭到處都是符號,我們從小到大都是不斷的在學習與被教育這些符號。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環境,對於符號的解讀與教育也不盡相同。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符號或者圖片,對於一些人有著不同的含意所在。就拿「ceci n’est pas une pipe」這兩幅圖來說,許多人如果只看過這兩幅圖其中一幅時,就無法聯想或者衍生呈現在阿西摩所提到的這些東西。因為,我的背景知識與大家不太相同,對於圖片的解讀也與大家會不盡相同。

事實上,語言,文字本身就都是一種符號。人類之所以可以溝通,傳達資訊,就是靠這些「符號」的傳遞。也正因為這些「符號」在每個人解讀上來說都有差異性,所以,「溝通」才會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This is not a pipe」這畫其實在提醒著我們,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不見得是真實的。或許,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只是一個符號代表著另外一個符號罷了。

或許,正如電影 The Matrix 裡面一樣

這是我最喜歡的橋段,這當中的含意相當深遠,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一下。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